
声明:本文转自“产品学徒”知识星球,了解更多,可关注知识星球,如有侵权,可联系删除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「产品」这个词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。互联网产品人的圈子到底是怎么样的?
小星探带大家一探究竟,发掘一个「有趣有用」的高品质互联网产品人的社群。
① 产品到底有什么用?
热心星友 @张佳的回复
昨天有球友找我点评一下他新做的小程序,因为实在太忙,今早上班路上才全面的看了一遍给他答复。
他做了一个非常精良的小程序,体验和功能都非常舒适完善,但我在整个使用过程都有一个疑问:这个产品是干什么的?
我想大家也应该见过这类产品:界面设计感强、产品体验舒适、各环节体验流畅,用完会大呼「好屌」但是关掉后再也没打开过,虽然不舍得删,总觉得以后还会用。
细想,这类产品是没有价值的,只会带来一时的快感。
我看了一下我常用的产品,大抵分为两类:娱乐消遣型和实用工具型。
仔细想想的话,所有产品应该也就这两种定位了吧:娱乐消磨时间、工具节省时间,让每天的时间守恒。
既然有了这两个产品方向,你在做一款产品之前其实就已经可以好好想一想了:到底做个什么。
这非常重要,因为这涉及到整个产品功能的设计甚至后期的运营策略和变现方式。
一个娱乐类产品,核心是让用户沉迷于细,流连忘返。那么在设计产品时要么有取之不尽的内容供用户消遣,要么有心有灵犀的用户相互之间成为朋友让他们把心留在里面。
所以你看,我们每天刷抖音,因为里面好玩的内容太多了;所以我们刷即刻,因为里面不但内容很多,用户还都非常沙雕。
一个工具类产品,核心是解决用户的问题。让本来没能力实现的他们通过你可以实现,让本来很低效麻烦的工作可以更高效的完成。
工具型产品和娱乐类产品一样,也有他的核心竞争力,那就是「是否更高效」、「更能解决问题」。
在定位方面还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用户人群问题:给谁用?有多少“谁”?
这个问题还蛮重要的,这决定了你要做个大众化产品还是垂直用户产品。大众化产品要求你能透彻地看清「人」这个物种,找到最核心的需求;垂直用户要求你在这个垂直类目下是一个 KOL 而不仅是一个范范的普通玩家。
举个例子,吴老板能做成知识星球,除了他的产品力和执行力外,作为圈子里的 KOL 或者能结交到一群 KOL 来使用知识星球可能对于星球的成功更关键一些。竞品这么多,产品上其实也差不了多少,他们死掉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 KOL 站台。
知识星球如果想往大众化方向发展,仅靠这些 KOL 在垂直领域的影响力可能就不够了,对于普罗大众核心需求的洞察会更重要一点。
② 如何引导用户自发使用产品?
背景:
知识星球创始人 wulujia 提问:二爷好,我观察到有不少公众号主、微商会使用抽奖助手作为吸粉转化的工具。这种情况是自然而然形成的,还是产品上有引导和设计?在您看来,哪几个细节最有助于公众号主使用?
「产品学徒」星球
热心星友@邱岳的回答
吴老板好,谢谢你的观察,先回答第二个问题,对于公众号主和微商来说,可以通过抽奖助手中绑定公众号发起私域抽奖,或通过发起在抽奖广场上的公开抽奖等方式吸引用户关注,我把相关的介绍放在图中,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,谢谢你让我做了一个广告。
再回到第一个问题,我理解你的问题是:对于一个工具性产品(甚至也包含其他类型的产品),它所适应的场景,究竟是在设计之初就预计到并逐渐引导的,还是随着用户的应用自然发展出来的。这一点我想你比我有发言权,知识星球本身的发展历程,就是由内部沟通分享工具逐渐演变为移动端私域社区。
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,设计之初要针对足够明确的场景做产品,否则就是闭门造车。但上路之后要保持松弛,看看用户会将它带去哪里,然后顺势而为。
人类科技的发展很多时候都得益于向着 A 进发的过程中偶然发现 B,比如青霉素,比如 Groupon,比如你的知识星球,在精益创业的方法论中有一个关键词叫 Pivot,描述的就是在行进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型的情况。
抽奖助手也是一样,Fenng 基于一个十分具体的场景设计了这个工具,但聪明的用户将它用来做社交游戏或做引流手段,这些用户启发了我们,才会有抽奖助手后来的一系列发展和动作。说起来,它像是用户通过行为和数据握着我们的手在做设计,这是个互动的过程。
在我看来,有生命力的产品就是这样的,你种下一颗种子,然后把它的命运交给土壤和太阳。所以在产品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太固执,松弛一点,就像你在 QCon 上教给我们那样,「与其死磕,不如转身」。
转载自知识星球精选公众号,欢迎大家关注
打开微信扫一扫
查看Ta的更多精彩分享
封面图来自Pixabay,基于CC0协议
文章来自「 产品学徒 」 星球,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加入星球查看。

发表评论
*
已有 0 人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