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声明:本文转自“互联网知识经济社群”知识星球,了解更多,可关注知识星球,如有侵权,可联系删除
我这样的人,很容易遇到的情况是,明明就是这么个事,对方怎么自动关闭收听频道了。
是术语用得太多?是逻辑太复杂?是自己没想清楚?是没有足够简化?
今天读到一段话,然后我想,大概这是逃不脱的困境,所差别的只是程度。也许以后就不用纠结了,对专业的人,讲专业的话;面向大众,努力说得普及一点。对似是而非的人,微笑不语。
这段话是万维网( WWW )发明者「蒂姆·博纳斯-李」说的,他说出某种我们试图反抗的事实。
在《编织万维网》一书中,他这么描述事实(很长一段,但还是逐字录入在这里,并加帮助理解的编号,编号 5 括号里的话为我加):
1. 在群体一起工作的过程中,成员们开始对某些东西形成共识,包括他们共同使用的新概念。
2. 有时候,这些概念变得非常引人注目,以至于群体不得不努力向其他人解释他们的观点。
3. 此时,他们可能第一次意识到,他们已开始以特殊的方式运用某些术语。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亚文化群,直至他们开始向群体外的同事解释他们的观点为止。
4. 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认识,同时也在他们周围竖起了障碍。
5. (当他们向别人成功解释后)理解的障碍已经被打破,但新的障碍又在那些有共同概念的人周围形成了。
我是在付费知识产品的热潮下读到这段话的,我想,与书多种多样不同,目前所有的付费知识产品都是普及,试图向外圈的人普及「新知」。书的频谱是很广的,有专业的交流,也有面向大众的普及。讲座,有专业的讲座,也有普及的讲座。
知识付费行业里有个有趣的说法,说某家知名公司,其实它的讲者都是「内行中的外行」,然后靠他们像更外行普及新知。这种说法对讲者们略有不敬,很多讲者是绝对的内行。
但是,事实的确是,真的只有少数内行能够有对小白的同理心,然后又有能力把新知讲的小白都能懂。
这个话题还没说完已经够多了,接下来说说「知识的诅咒」吧。
我是在希思的《让创意更有黏性》( Made to stick )这本当年我们周围朋友中很热门的书里读到的。当年关注的是黏性这回事,而这几年再看,才意识到「知识的诅咒」这个概念的重要性。
在书里面,希思引用了一个心理学实验。1990 年.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伊莉萨白做了个有趣的试验:
她选了一些知名的歌曲,比如生日快乐歌、美国国歌等等。
她把参加测试的人分成两组,一组在心里哼唱这些歌,同时用手指在桌子上打拍子;另一组听着这些拍子,猜测歌曲的名字。
打拍子的这些人,他们普遍预测,听众能够有 50% 的几率猜中歌曲名。
实际情况是,一共测试 120 次歌曲,听众只成功地猜出了 3 首歌的名字,成功率只有 2.5%。
也就是说,双方的差距高达惊人的 20 倍!
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?
打拍子的人也很吃惊,我在敲生日快乐歌、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,你都听不出来?
而在听众那里,他们听到的不过是有人在随便敲敲桌子。
这里发生的就是「知识的诅咒」。如果我们是敲桌子打拍子的那一方,“我们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。我们的知识「诅咒」了我们”。
对于所有要把信息从一方传播给另一方的人,都存在这样的「知识的诅咒」。我们会想,我都讲得很清楚了,你怎么还不明白?对方在想,你讲的几个散点、断断续续。
希思讲这个,是围绕这让创意想法更有黏性来讲的,他的逻辑是:
让创意更有粘性,就是在试图解决「知识的诅咒」的问题,消除两方的「知识的缺口」。
但今天我想,知识的诅咒,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记住的现象。
这就是为什么,专家和新手的交流总是鸡同鸭讲?
原因是,新手看到的一个个具体的现象,而专家却很自然地从这些具体想象中抽象出概念出来。结果是,看起来是讨论的是一件事,但其实完全不同。
本文来自「方军」老师的主题,更多精彩内容扫描下方星球查看。
来源:官方知识星球精选公众号,欢迎大家关注了解
打开微信扫一扫
查看Ta的更多精彩分享
封面图来自Pixabay,基于CC0协议
文章来自「 互联网知识经济社群 」 星球,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加入星球查看。

发表评论
*
已有 0 人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