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声明:本文转自“曹将和他的朋友们”知识星球,了解更多,可关注知识星球,如有侵权,可联系删除
有意思的同边效应和跨边效应。
每年高考结束后,各大高校的招生办老师都会奔赴全国,去抢夺优质生源。
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?
首先,好学生可以保证吸引到好老师。
这是肯定的,毕竟好学生一点就通,而较差的老师则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,才能把知识教会。
其次,好学生可以吸引更多的好学生。
这也是肯定的,人都希望更水平类似的人待在一起,这就是圈层效应。
如果我们做一个类比,那这个案例就更有意思了:
1. 学校≈平台
2. 学生≈客户
3. 老师≈企业
那么,第一个就是好的企业可以吸引到好的客户,好的客户会互相吸引到对方,平台的作用就是把两者聚集起来。
前者叫做「同边效应」,后者叫做「跨边效应」。
这里说一个更简单的案例:
1. 如果大家来到曹将的公众号,看到文章都是一些随便摘抄的垃圾货,那么自然不想关注;如果里面不同作者提供的内容都很好,那自然会愿意关注。——这就是跨边效应。
2. 曹将跟朋友 A 约稿,A 看到之前发表的人太 Low ,感觉这就是对他的侮辱,那自然找各种理由拒绝。——这就是同边效应。
了解了这两个概念,对我们有什么用呢?
第一,解释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。
比如一家企业,即使招贴发票的,都要招专科生,是不是感觉很浪费?
但是,请想想,如果这家企业降低标准,招社会人员来做,那么其他的同事便会觉得:为什么我要跟他们做同事?
这就是同边效应,大家只想跟同层次的人待在一起。
第二,解释一些企业的商业逻辑。
比如企业大规模免费推广自己的软件,比如微信。当越来越多人使用后,自己虽然可能更喜欢「子弹短信」,但我的同事和朋友都在微信里,那自然没办法挪开,结果就是对产品的粘性。——这是同边效应。
又比如淘宝吸引了这么多衣服类商家,那对我们来说,要购买的时候衣服的时候,自然会首选淘宝。——这是跨边效应。
本质来看,同边效应有个最大的心理学驱动因素:归属需求。大家都来了,那我也要跟随脚步;跟我类似的人都来了,我要融入其中。
而跨边效应更多地是创造便利性:(消费端)我希望的内容,这里有,那就常来;(供给端)有这么多流量在这里,我也过来。
最后,平台便有了生存的基础。
本文来自「曹将」老师的主题,更多精彩内容扫描下方星球查看。
来源:官方知识星球推荐,欢迎关注了解
打开微信扫一扫
查看Ta的更多精彩分享
封面图来自Pixabay,基于CC0协议
文章来自「 曹将和他的朋友们 」 星球,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加入星球查看。

发表评论
*
已有 0 人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