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声明:本文转自“路人甲乙丙”知识星球,了解更多,可关注知识星球,如有侵权,可联系删除
(当前我阅读的书籍,主要以运营,产品,市场,理财方向,当然技术书主要以安卓为主。主业是做安卓系统架构开发,业余做游戏开发,linux现在不咋修改,所以放下啦。
每天养成阅读习惯,持续输出文章,基本当前状态能保证在一周三四篇的原创输出,内容以生活,工作,杂文,小说为主。)
这篇文章较长,写了有一段时间,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找到读书的乐趣,哪怕是说话能引用个名言,也是值得炫耀的。
好了,以下是正文。
很多人会发现,我的文字语病很明显。实际来讲,这个是多年的一些阅读习惯引起的,那么今天聊聊读书的故事。
记得当时,不喜欢白话文,觉得土了吧唧,于是装高雅,去阅读《庄子》,《抱朴子》以及《荀子》,这几个里面阅读体验属《荀子》最佳。
后期便一路阅读,最终到达清朝的章回体小说,以及冯梦龙系列书籍,《三言二拍》,《智囊全集》,算是经典。记得阅读《史记》,总体来讲有些太端,让人有些距离感。相比而言,《三国志》则通篇下来,阅读酣畅淋漓,有热血在胸膛滚动。
记得曹操的,唯才是举,真是一个伟大创新。以及宁我负人,也不可人负我的狠劲与决绝。这句话算是被演绎成一个黑历史,被万人诟病,以至于曹操的名声变成腹黑,以及奸佞之人。那时的名正言顺,才算是最大的文化舆论,将你的不满以及愤怒,被大众所排挤,鄙夷,以致难建功绩。
后续阅读唐诗宋词,唐诗没有提起兴趣,李白的《春夜宴桃李园序》倒是非常喜欢。宋词流派中,苏轼,温庭筠,李清照等一些大师之作。在浩渺的诗词中,独喜欢一种,便是花间词,哀婉动人,多是春深闺怨,难免伤春悲秋。尽是离别光景,引的少女春心萌动。
宋词阅读过后,便到了元曲,这里读过《长恨歌》,《牡丹亭》等,在阅读元曲的同时,喜欢上了折子戏,这里有《断桥》,《雷峰塔》等一系列书籍。元曲喜欢它的韵律,读起来气势恢宏,绯句句句在理,同时多处排比,则便有很强的气势,让人感觉不管在理不在理,至少话不服输,赢了气势。
这其中,阅读的《反经》,相比《资治通鉴》的正史,《反经》从另一个视角,另辟新径的陈述观点,后面便被李宗吾领悟,做了总结,《厚黑学》。
一切的权谋,攻城为辅,攻心为上。就如同用礼物获得放心,却要用真心赢得长远。
当阅读元曲,渐失兴趣后,又回归了现代散文,当时以朱自清为首,巴金,老舍的散文小说,算是进入新的领悟,让我开始涉足当代的文化体系中。
散文阅读多了后,你会发现,他们的韵律不强,读起来磕磕绊绊,让人有些失望。这时候,阅读了但丁的《神曲》,以及普希金,雪莱的诗词,喜欢雪莱,以及泰戈尔的《飞鸟集》。
接触这些后,便渐渐的关注到国内的诗人,海子,顾城,北岛,以及徐志摩,徐志摩的诗词读的不多,其他三人的都有买过书籍,当属顾城的童真,比较的吸引我。
我希望
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
画出笨拙的自由
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
一片天空
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
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
我想画下早晨、画下露水、所能看见的微笑
画下所有最年轻、没有痛苦的爱情
——顾城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》
如果没记错的话,顾城当时是跟着父亲,因为一些事件,在苦闷中过着日子。在那种苦中作乐的孩子,内心对于自由向往,以及现实噤若寒蝉的冷漠,在现实中,诗词里,寻找着寄托。
忘不掉的往事像戒不掉的烟
吞云吐雾之间
留下一点空隙
用于温存昨天
——明哥《影子》
当读完这些后,外婆和外公喜欢听戏,陕西人对于戏曲的痴迷,绝对超乎你想象。记得应该是每周六晚,黄金时间,陕西台都会把这段时间交给戏曲秦腔,对于我们周末才有时间看电视的小孩,想想都知道这"仇恨"难消。
这时候,经常看曲本,什么《三娘教子》,《窦娥冤》,难逃我眼,一睹为快。我不喜欢那个唱法,觉得呀呀呀的听着难受,不懂为何不能简单表达,所以不做评论。其中很多都是描写的书生进京赶考,伊人在家经历战乱,历经多年后,偶遇重逢在古刹寺庙,让人感慨岁月无情,总是难遂人愿。
阅读明清小说,很多鬼怪,以及道士,和尚,为此,开始阅读了三教书籍。近史中,喜欢曾国潘的家书,以及《冰鉴》,关于道教文化,理解的也不深入,因为对于我的阅读习惯,符合陶渊明的好读书,不求甚解。
道教一到练汞求仙之术,便让人摸不着头脑,其余的内容,都以教化他人行善,寻求心灵解脱,这里喜欢张三丰写的《无根树》,有些偏爱。喜欢《家庭宝筏》,喜欢的可以买来一读。道教讲求度己,只为练得仙术,修得大罗金仙,不死之身。
佛教讲究修来世,今生必会泯灭,来生投胎转世。让一些迷失在道教的升仙之列的人们,看到了希冀。佛教讲究苦渡渡人,人人都可心生妙法,自我解脱。让那些迷失于无常的居士,终于得一途径,为功德圆满。
这里读过《佛教经典故事》,《金刚经》,尤其是《心经》,封为经典,我是爱不释手。很喜欢《金刚经》中 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妙法莲华,沐浴更衣,静心一室,修成正果。
喜欢猎奇,看了《山海经》,不是很懂。喜欢《镜花缘》以及《封神榜》和《西游记》,《西游记》让我加深了理解,将小时候电视的那些刻板印象,算是一扫干净。《西游记》小说本身,讲的是道教和佛教的斗争,这些都是起源在唐朝盛世,崇尚佛教,于是才有了批道捧佛的著作,《西游记》便是如此产生的。
《聊斋志异》也算是拾遗的一种,里面很多故事都有警醒意义。一些书生与狐仙的爱情故事,问道求仙映射现实,通读下来,真是爽快。有时寓言只是因为不好直言,所以才退而求其次,用借物咏志,指桑骂槐的方式,来抒发胸臆。
近代里面,喜欢毕淑敏,席慕蓉的书籍,写的比较细腻,温婉,看的清新可人,如沐春风。相比而言,张爱玲的则华丽伤感,有些距离感。史铁生的《我与地坛》,算是阅读的比较多,因为我也一样,性格偏内向,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在某地,一坐也是一天。
看天上云卷云舒,看地上燕莺蝶舞,喜欢大自然的声音,洗涤自己心灵。
基本上阅读的书,都已记录了下来,国外的小说,也阅读了许多,《简爱》,《红与黑》,《三个火枪手》,《钢铁是怎么练成的》,这里面喜欢《三个火枪手》,同时喜欢《傲慢与偏见》,国外的书翻译过来,总有些别扭,于是读起来不顺畅,语感较差,所以阅读的不是很多。
其实最喜欢的是一本张爱玲翻译的书,名字记不得了。讲的是一个朝拜路上,一群人聚在一起,在一同朝拜途中,将人性中的贪婪,自私,逐渐的放大,用来教育点醒世人,那本书读的真好,可惜记不起来名字了,算是一种遗憾。
小说,以及散文书,基本上最终都变成了因缘相赠,这类书籍最怕别人来借,短期内不好归还,到归还时间总容易忘掉。我不喜欢去催,于是在开始借之前,便直接将书相送,算是一次读书漂流,只愿它能够得到珍爱,不要被遗忘在某个角落,或者某个桌子腿下,垫着摇晃不已的桌子。
岁月流沙,洗尽铅华 。终有一天 ,繁华落尽。一帘幽梦,凄风骤雨。遍地黄花叶,谁人拥我眠?
不知穿过岁月的荆棘,是谁轻扣我柴扉。打扮成书生模样,能否遇见我的小倩?
扫尽灰尘,将记忆开锁。焚一炉香,今夜只为你沉沦。任而世事沉浮,沧海变迁,我心存一隅,将春秋看完。
打开微信扫一扫
查看Ta的更多精彩分享
封面图来自Pixabay,基于CC0协议
文章来自「 路人甲乙丙 」 星球,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加入星球查看。

发表评论
*
已有 0 人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