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声明:本文转自“门徒圆桌”知识星球,了解更多,可关注知识星球,如有侵权,可联系删除
高层设目标,中层定路径,基层做执行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企业内部,各个岗位应该关注的细节颗粒度不一样。
高层管理者
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,更多应该关注的应该是方向,框架和价值,并将这些具现化为一个个的目标,眼睛聚焦 3 - 5 年后的远期利益,努力帮助大家做大蛋糕(与其在 10,000 元的奖金框架内挪腾苦恼到底要分给谁,倒不如先把奖金框架做到 100,000 元),实现支付能力的最大化。
----这是战略层面的东西。
中层管理者
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,更多需要关注实现目标的路径到底是什么,如何获取开展工作的更多资源,如何建立标准化以及可复制的流程,眼睛聚焦 1 - 3 年内的中期利益,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。
----这是战术层面的东西。
基层人员
对于基层人员来说,则更多应该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规范,关注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工具,不断提高工作效率,眼睛聚焦1年以内短期效益,实现个人效率的最大化。
----这是攻略层面的东西。
可是在理解这几段话的时候,不少高层管理者(创业者,企业经营者)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误区:用想要代替必要,用想要代替能要。
什么意思呢?
以大多数人经常挂在嘴边的「我明年要赚 XX 钱」作为一个例子,我想反问你一个问题:假如你明年挣不到这个数字,后果会怎样?
是弟弟妹妹就要上不起大学?还是爷爷奶奶的病没钱医治?还是攒不够首付丈母娘就不把女儿嫁给你?还是仅仅只是买不起最新款的手机?
假如你回答不上这个问题,或者后果根本就不严重,那这个目标就是不具备必要性的,纯粹就是你欲望的体现而已,也就是用想要去代替必要。
至于用想要代替能要,举个简单的例子,将「我明年要赚 XX 钱」设定为目标没问题,那么实现这一个目标的路径有吗?譬如到底是老老实实打工赚钱,还是跑去送美团外卖,还是去开滴滴出租车?
----没有路径,那也纯粹只是欲望。
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:这个路径合理吗?
举个简单的例子:我要去墨西哥,这是目标。
路径可以是先到欧洲再到墨西哥,也可以是先到美国再到墨西哥,也可以是直接从上海飞墨西哥。最终你选择了上海直飞,觉得这样简单一点。
可此时你身上就只有几十个钢镚,去个鬼哦。
就好像许多老板,定下了 1000 万的年度销售目标,但潜在客户没有,专业展会不去,阿里巴巴不开,得力员工没有,此时的目标就是一个空中楼阁,用想要代替了能要。
没有想好目标的必要性,也没有考虑路径的合理性,这就是许多高层管理者容易犯的错误。
至于中层管理者,则会犯另外一个错误:用能要代替必要。
如同刚才所说,企业在制定目标的时候,重点应该考虑的是必要性,然而中层管理者在衡量这个目标时,往往想到的却是合理性,譬如:我到底能不能完成这个目标?
甚至很多时候在看到目标的时候,首先就给自己设了限,说「这个目标太高太不合理,肯定是完不成的啦」诸如此类。
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,因为目标本来就是不合理的。
试想一下,目标作为一种对未来的期望,而未来本来就是具有变数的,哪来的合理?(正如同在供应链管理中我们常说的那一句「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,但错多错少不一样,有没有预测也不一样」)
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去讨论目标的合理性,我们应该去讨论的是必要性,譬如作为创业公司来说,我必须在一年后做到 1000 万的销量,否则公司就要倒闭,那么 1000 万这个目标就是必要的,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讨论空间,否则我干脆就不要创业好了。
关键在于为了实现 1000 万这个销售目标,我到底有多少资源可以用?有哪些路径可以走?
讨论目标的必要性,讨论路径的合理性,这个才是正确的思路。
假如一个目标你觉得可以完成,它还有可能完不成;可假如一个目标你觉得不可能完成,那就肯定完不成。
这个,就是「目标在前」和「障碍在前」的区别。
本文来自「丹牛」老师的知识星球,更多精彩内容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「门徒圆桌」星球查看。
转载自知识星球精选公众号,欢迎关注。
打开微信扫一扫
查看Ta的更多精彩分享
封面图来自Pixabay,基于CC0协议
文章来自「 门徒圆桌 」 星球,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加入星球查看。

发表评论
*
已有 0 人参与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