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声明:本文转自“韩利深夜聊运营”知识星球,了解更多,可关注知识星球,如有侵权,可联系删除
提问 01. 刚毕业两年,应该怎么去判断选择行业?
星友复归人提问: 韩老师您好。我想问一下行业选择的问题,目前刚毕业两年,岗位现在能确定了即增长方面,大行业是互联网,但是小行业还没确定,都说男怕入错行,选择大于努力,您觉得未来哪些行业会发展得比较好,应该怎么去判断选择行业( ps :目前对教育有兴趣)
韩利老师的回答:
趋势预测这个我比较无感,看看星友有没有想法吧。我几乎都不太看互联网新闻,所以我总是被趋势打败,一直跟不上形势,踩不上风口,不过根据我失败的经验来看,有三点比较重要:
1、选小行业不如选用户群体。
即你对哪类用户群比较感兴趣,比如我做的最多的行业也是教育,基本上最顺的是大学生市场,包括考研、自考、各种大学生考试、校园招聘等等。
2、选用户群,最好选自己曾经历过的身份角色。
比如我以前做过 k12,少儿英语、中考高考,但是感觉不太对,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是家长,虽然说互联网不要陷入自己视角,要用户视角。但是自己曾经历过的角色,比起进入一个陌生的身份领域,还是比较能快速上手。像我,比较工匠一些,一直在底层解决具体问题,有时候想方案还是从自己以往在饰演角色中找灵感。像您说您对教育感兴趣,可能并不是你对教育真感兴趣,而是因为这个领域天然熟悉。我以前有过两次短期工作经历,因为陌生而离开,一个是远程服务、一个是汽车,尤其是做汽车的时候,那段时间和公司上上下下的同事聊,熟悉这个行业,关于车的前景、车主特性、汽车销售员的日常等等,因为没有经历储备,越聊越迷茫,最后辞职又进了教育,一下子感觉就回来了。
3、选重视运营的公司
直觉上,要说最火,当下应该是人工智能,我一亲戚是在这个行业做前端工程师,我问过,公司有运营团队,但是特不被重视,真正被沦为机器人的补充了。我做的最长时间的项目是校园招聘,但是运营在这个项目上也不被重视,我做的很多运营的事都是偏产品优化:底层架构+内容+算法支持,相当于我挂着运营头衔在给产品打工。
所以,行业火,运营未必得利(当然,运营高层另论)。像您,刚毕业两年,是积累经验阶段,如果能选一个重运营的公司,更务实一些。社区、电商、游戏,这三个产品形态比较重运营,另外,初创公司比成熟公司重运营。
提问 02. 想法储备库到底是什么样的?
星友阿庚提问: 韩利老师,我正在看《破拆增长黑客》,里面提到了想法储备库,因为没看原书,所以不太明白想法储备库到底是什么样的,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?
韩利老师的回答:
好问题。这是拆书 1 第 7 天的内容,原拆书内容备注:https://t.zsxq.com/6i6qZBy(复制到微信中打开)
在现实的产品运营工作中,你肯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:老板派了一个任务给你,假设是提升公号粉丝数,你接到任务后,不知道怎么做,就召集部门同事一起风暴一下。然后,同事们给你提了很多增粉的点子。因为这些点子都没试过,不知道效果好坏,就需要用笔一个一个记录下来,那么,记录下来的这些点子,就是想法储备库。
增长黑客推崇的是全员运营,跨部门找想法,即公司所有人,无论是扫地大妈,还是 CEO、程序员,都可以给你提点子,找思路。
所以,一起头脑风暴就有点受限制,就需要一个在线提交想法的管理程序,这就是作者说的想法储备库,或者叫智囊库更容易理解。一般一个问题可能会收集到上百想法。比如拿提升公号粉丝数这个来说,方法就有很多,裂变、做内容、发福利等等,都是想法储备库里的一员。然后收集上来各种想法后,运营或产品再根据经验、预期效果、资源条件来评估这些想法,选择那些测试周期比较短、见效可能比较快的想法来执行试验。
这里,针对想法储备库就有三件事要做。
1、问题/项目
这个比较容易理解,我们运营人天天面临各种问题,大问题,一般都是在「拉新→转化→延长用户/产品生命」这条线上,多数是各个环节的 kpi;小问题,一般都是在这条任务线上的某个子任务,比如在转活跃这条线上,可能分主动回访+被动回访两条线,主动回访可能和品牌、活动、内容质量等工作相关,被动回访和运营推送点击率、消息机制效率、用户细分颗粒度等等相关。
总之,问题有大小,大问题直接立项,找大想法,然后再去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,直接收集具体的解决思路。
2、收集想法
收集想法主要是一套工具。这个我没实战过,以前就是同事们聚在一起想思路。这个工作流程特别像 QA 的 bug 系统,不知道您公司有没有提 bug 的程序:在 QA 测试新产品时,一般都会动员所有同事一起体验产品,然后在bug系统里按格式提交 bug,有的还会根据 bug 的重要程度和提交多寡而给奖励。这是 QA 部门收集 Bug 的工作流。想法储备库就是运营部门收集问题解决思路的工作流。很少有公司有这个东西。作者给了四个字段:想法名称、想法描述、假设、待测指标。这个不固定,根据自己工作,怎么方便怎么来。
3、评估想法
这个就是凭借经验和现有资源,给各种想法打分,做试验排序,优先测试执行哪个想法,预期效果评估等等。这里作者也给了一个评分框架,叫 ICE 评分体系,这个体系我没研究过,简单来说就是:影响力、信心、简易型,三个维度来评分。
影响力即:指某个想法对问题指标的预期提升程度,这应该是根据经验来预测;
信心即:想法提出者对自己想法的信心程度,这个最好根据数据或竞品来断定,比如想法提出者可能是从竞品那里观摩到的思路,竞品都用了,证明可能有效,信心值就会高。再比如以前别的项目曾用过这个想法,效果不错,信心值也会给高分;
简易型即:进行想法试验所需投入的时间和资源。这个比较重要,因为很多想法可以做,但是我们有时间压力,资源有限,所以,一般会优先选择那些周期短、资源消耗少、且预期效果高的想法给打高分,这就是运营传说中的四两拨千斤,尤其是文案,就在这个环节发挥作用,因为文案修改不需要大动干戈。只改几个字就能提效,所以文案经常被增长黑客提及。
综上,就是我理解的想法储备库。看文字比较累,我简单做了一个模板,有个小增粉案例(胡诌的)您可以看一下,更一目了然一些。
打开微信扫一扫
查看Ta的更多精彩分享
封面图来自Pixabay,基于CC0协议
文章来自「 韩利深夜聊运营 」 星球,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加入星球查看。

发表评论
*
已有 0 人参与评论